移動互聯網時代,品牌生存的土壤發生了巨大變革,重回“村落時代”,即,人人是媒體,人人可以發布自己的消費體驗,人人都可以快速影響一批人,信息不對稱的局面在極速減弱,人們選擇品牌的依據也在改變,品牌要生存,就必須重新思考三個問題。
“相由心生”與“風口”之變
不久前在朋友圈里看到一段關于“相由心生”的闡釋,原文引用如下:
“相”字的本意是:以目觀木;“想”字的本意是:心達其內。用眼直接看到的是相,而加上心靈感受的是“想像”或者“意象”,人們看待客觀事物,有一個主觀觀望和主觀過濾的過程。一切客觀存在,都是通過被主觀認識而發生存在的意義的。但是,人們看到、感受到的世界并不是一樣的,因為不同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如同濾鏡,讓人們在相同的環境下看到、感受到不同的身外世界。人們對身外世界各種具體的事物,存在差異化的感知認知。相由心生,就是這個道理。
一切品牌都將遇到“相由心生”的問題,即,你有沒有真心對待你的消費者,有沒有始終保持著一顆誠心,消費者是能夠感受到其“相”的,因為“相由心生”,消費者能夠用心靈感受到你的心靈!真誠還是裝逼,抑或是打哈哈,敷衍了事,大家都能看出來。
去年,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辦的2015年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主持人問劉強東創投大潮后中國出現了股災,寒冬到了、泡沫也破了,下一個“風口”在哪?劉強東的回答有點出人意料,其并未指出某個商業模式或某一科技領域,反而說“風口”可能不是在互聯網,而是在傳統行業。其他人如,馬云的答案是“DT時代”,楊元慶的答案是“人人互聯網、物物互聯網、業業互聯網”,馬化騰的答案是“產業服務互聯網化”。
孰是孰非,還可以再看看劉強東的具體回答:“風口可能不是在互聯網而是在傳統行業。比如服裝鞋帽行業應該可以做出來中國人喜歡的快時尚品牌;在食品行業,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到了令人無法容忍的地步,這個行業未來五年也能夠涌現出一批令消費者放心的食品品牌。”其實,看到這里大家心中都明白,管它什么什么互聯網、大數據、ITDT,都沒有一口讓人放心的飯菜重要,也沒有一口讓人安心呼吸的空氣重要,更不如一杯讓人放心的水重要。
而這一切,我們都將重視其相關品牌的“內心世界”,只有當這些品牌真正表里合一、內外合一、言行合一的時候,我們才會最終將其納入長期的備選項。至于品牌的綜合表現,自然是必須是健康的“相由心生”,而不是裝逼,假裝很干凈很衛生的樣子!這樣子的品牌必然會被淘汰,這就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淘汰規律,就像100年前的村子里一樣,必須真心實意的好才有活路,否則必然是死路一條。
顯然, 對任何品牌而言,問題就是商機,憂慮就是商機,抱怨就是商機,痛苦就是商機。總之,如果你能解決大部分人的問題、抱怨,消除大部分人的顧慮和痛苦,你的商機就是“風口”上的商機,品牌自然能夠生存并扶搖直上九萬里。
“工匠精神”是生存之本
工匠精神在回歸,加速回歸到其本來的位置上,尤其是,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寫進了總理政府工作報告。工匠精神,即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專心致志的理念。例如,英國航海鐘發明者約翰?哈里森歷時40多年,先后造出五臺航海鐘,最令人稱道的是1759年完工的“哈氏4號”,其航行了64天,只慢了5秒,不僅遠遠低于法定最小誤差2分鐘,而且完美解決了航海經度定位問題。這就是工匠精神的魔力!
以我熟悉的建筑業為例,同樣需要這樣的工匠精神,至少可以實質性地提高工程質量,大幅降低豆腐渣工程的比率,大幅降低樓脆脆、樓倒倒、樓歪歪、路塌塌、橋垮垮等“怪事”出現的概率。但,工匠精神對中國建筑業的改變絕非如此,尤其是資源越來越短缺,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這個時候我們就應該看到工匠精神對資源和環境的“正能量”。例如,一座建于隋朝年間的趙州橋,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歷過十次水災、八次戰亂和多次地震,尤其是1966年邢臺大地震,相距不遠的趙州亦有震感,但趙州橋竟安然無恙。這也是工匠精神的魔力!
若是今天,中國大大小小的建筑企業都用類似的工匠精神來建造自己承包的工程,試想,我們將節省多少資源和能源?我們又將避免多少“人禍”以及一些看似天災的“人禍”?遠卓品牌策劃公司謝付亮認為經濟上去了,人的收入水平提高了,對生活品質要求高了,對建筑的要求自然會提高,這就需要一場思想和精神上的提升,即,建筑企業必須用工匠精神要求自己的質量和服務,才能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以及正在快速變革的中國建筑業中找到生存的機遇。
例如,正在承受建筑業大變革的中國鋼結構建筑業,很多鋼結構企業都已關門或即將關門,位于山東滕州的三維鋼構股份公司卻獨樹一幟,去年9月其與國外簽訂的一個訂單就超過了1億元。為什么?正是因為其領先行業的工匠精神,二十多來專注于鋼結構,從國內到國外,從高層建筑、人行天橋、體育場館、機場到高鐵站,從專業一級、設計甲級、法國船級社認證、連續十年無不良信用記錄、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到登陸資本市場,都在一句句、一步步講述著三維鋼構的品牌故事,這背后正是現在和未來都需要的品牌價值和精神!
尤其是,三維所在的鋼結構建筑領域,素來有“綠色建筑”的美譽,諸如,網絡數據表明鋼結構建筑節約土地20%、節約能源70%、節約水80%、節約建造時間70%,與傳統建筑行業相比,可以進行“模塊化”生產加工,再到建筑現場進行安裝,綜合優勢十分明顯。現在的鋼結構行業加速轉型,從超高建筑、大跨度場館等邁入民用領域,諸如鋼結構住宅、市政工程等等,這些都是大勢所趨,但“新技術”的擴張和應用,更需要工匠精神作支撐,方能大展拳腳。
其它建筑細分領域以及更廣闊行業,諸如家具、汽車、手機、文具、茶具等等,同樣如此,不管前景如何、競爭如何激烈,是不是在風口上,“工匠精神”一樣都是其領域品牌安身立命的根基,否則必然會被淘汰!除了剛剛提到的看得見的產品,其品牌塑造需要工匠精神之外,思想策略研究等無形的工作也需要工匠精神。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改變著世界商業環境,每個行業都需要有領先的思想和策略作指導,而這些思想必須源于實踐,同時又要跳出實踐。
例如,從2009年算起,遠卓品牌策劃公司專家團隊踐行工匠精神,在茶商研究這個條路上已經走了七個年頭,從品牌塑造、茶葉銷售、競爭謀略、溝通策略等,相繼完成了四部著作,即《指點茶山》《茶翅高飛》《點茶成金》《賣茶你要這樣說》,其中,前三本書均入選了全國農家書屋工程圖書采購,獲得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推薦。習慣上被稱作“制高點”,寓意幫助茶商快速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占領賣茶的“制高點”。未來三到五年,遠卓將完成后面的四部著作。
“快”,可以致死,也可致勝
先從一個記憶猶新的對話說起。“謝老師,我是某某的哥哥,投資了一個項目,虧了兩個月了,要不要繼續虧下去?”電話那頭傳來焦急的聲音,讓人立即感受到其難以控制的憂愁情緒。“只有這些信息不能做判斷,要針對關鍵信息做足夠的了解才能做判斷,很多人投一個項目虧了幾年了還在投,必須因地制宜。”我笑著說。“那我到杭州拜訪您。”他急切地說。“我在出差,到杭州再約時間。”我回答。
每天電話請教、想登門拜訪的人太多,心態不一樣,拋開商業因素,大多都有一個共同點:要快點找到答案,解決問題!這種心態可以理解,但快速解決問題的前提是必須做充分的調研,否則就是扯淡!解決品牌營銷問題,不是算命,也不是看風水。即使是看風水,也得上門“看看”。何況,搞品牌營銷的不是算命大師,主要工作除了見客戶,就是不停地做調研和實踐,不可能掐指一算就全部知道了!
說句題外話,倘若你深入研究算命大師,也會知道他們也會認認真真做調研,只不過你不知道他們的調研過程或調研方法而已。但如今,這是一個什么都追求“快和多”的年代里,能夠“慢和少”不僅是一種心態,更是一種與自己相處乃至于世界相處的能力。例如,2015年8月上旬,我因為賣茶實驗室的事情去山東做調研交流,記得有位安化黑茶品牌的茶葉銷售主管,在店里接待了一位潛在客戶,在他返回之后,她經常跟蹤交流,就這樣跟蹤了三個月,最后成功將其發展為該品牌的茶葉分銷商。
在溝通交流過程中,更不能“快”,不能眼睛只看到顧客的錢財,而是要慢慢地,站在的顧客的角度去說話去溝通,如果顧客對自己不滿意,就不能提出更進一步的要求,也不能上新項目或推新產品。更重要的是,在溝通過程中,不能圖“快”,要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愿,自己的內心世界準確地表達清楚,這樣才能與顧客建立穩定的“有溫度的關系”,才能形成真正的品牌忠誠度。一旦顧客了解自己以及相關產品或服務,順利走下去,達成交易是順其自然的事情。
但是,若是顧客消費之后出現問題,我們就不能用“拖”來解決。例如,經常遇見這樣的現象,客戶的問題已經擺在眼前,其要求就事論事,解決當前問題,商家卻堂而皇之地承諾客戶下一次來解決,并繪聲繪色地給出非常誘人的“未來條件”,但針對這一次出現的問題卻視而不見。這就是很多品牌在出現問題時,面對消費者時的態度:拖!拖!拖!與當初急著成交的“快”形成鮮明對比。為什么要這樣做?很顯然,當事的品牌希望用一個“拖”字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好是讓時間沖淡一切,過了幾天消費者就忘記了,不再記得問題。
有沒有這種可能?當然有!人畢竟有健忘的天性,否則就不會好了傷疤忘了痛!各行各業都有這樣的問題,總希望“拖”了之后可以有奇跡發生。但立足當下解決問題,不要把問題延期,不要讓問題發酵,不要逼著客戶把問題放大,這才是問題解決之道。或者說,當客戶出問題的時候,你要比做銷售還要積極才對!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切問題都要在看得遠的基礎上,立即從當下去找尋解決策略。現在,很多行業陷入困境,主要都是自身的問題,而不能抱怨大環境,最好是立足當下,從當下提升品牌和銷量,否則,品牌終有一天會陷入困境!
多問問自己,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今天的困境。請記住,“問”是“照妖鏡”,“問”也是“地圖”,只要你認真“問”,耐心地“問”,不斷深入地去“問”,不斷分解著“問”,刨根問底地“問”,一些問題自然就搞清楚了,原來,“自己才是問題的根源”!自己改變了,品牌營銷的“悲劇”也就可以避免了,同時,品牌塑造的過程也就更清楚更明白了。
編輯:201602